
除了一二线城市外,许多适合居住和工作的小镇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外国友人的关注。他们在中国的各个县城生活、创业、扎根,对当地独特的风景和人民充满活力和开放。
地点:福建石狮
印度商人哈利:
石狮是我的第二故乡
吴学聪李芳怡
“我在石狮定居了23年,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说起石狮这座三面环海的小城,印度商人哈里对它情有独钟。
石狮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2003年,年轻的Harry来到中国发展,最初在一家公司的深圳办事处工作。很快,分公司开业后,他从大都市深圳搬到了石狮小镇。 “我期待着去新的环境,挑战新的生活。”
诗诗没有让哈利失望:作为福的重要来源建式服装发展,拥有完整的服装产业体系,收购、物流、外贸均便捷。 “石狮虽然是一个沿海小镇,但充满了商业活力。”哈利说。
刚来石狮时,语言成为Harry最大的挑战:普通话听起来很难,闽南话让他更加困惑。 “对我来说只有两条路:要么好好学中文,要么就收拾行李走人。”于是,哈利下定决心要克服语言障碍。仓库的安全标志、货架上的产品信息、标签上的注释……他把生活环境中的一切都视为“学习材料”。慢慢地,哈利终于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了。
在石狮从事外贸工作20多年,哈利已经成为一名“全才”:办工厂、查柜、销售、样品采集、对接、跟进……“没想到我有太多工作。这段经历让我在服装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经过多年的积累,2023年,40岁的哈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创业。 “石狮市场有十八万生物,我也想加入创业浪潮,成为一名个体户。虽然工作会比较困难,但我想积极拥抱我的可能性。”
创业初期,需要办理证书,运行出错。 “当地政府和社区给了我很多帮助。 “他们不仅做事好,有时当我去错地方时,工作人员也很热心地帮我指出正确的位置,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哈利说,近年来,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外国人在石狮工作和生活,这样的服务和态度让他们更愿意长期停留。
石狮人民的热情好客让哈利感觉e 家。 20多年来,Harry一直与他的供应商和客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参加了哈里在中国的婚礼,而且在假期期间还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大家都信任我,我们不仅是生意伙伴,更是朋友和家人。我觉得石狮人很容易相处,只要你真心相待,他们就会讲道理,帮助你。”
在哈利眼里,石狮是一座非常幸福的城市,不像其他大城市那么繁忙和喧闹。 “当我有空闲的时候,我经常带着家人或者约上一群朋友,开车去海边,品尝海鲜,感受海浪。它就像我的‘充电站’,让我逃离忙碌,彻底缓解压力。”
哈利为诗诗这些年的快速进步感到高兴。十多年前,他只能请同事带他从泉州镇去吃披萨。现在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取出。同时,石狮公园植物较多。如果去海边“吹空气”,或者去山上“呼吸氧气”,都非常方便。 “以前我都说石狮是一座美丽的小镇,现在不仅美丽,而且更宜居,在石狮生活的幸福指数更高了!”哈利说。
地点:四川省金堂市
荷兰马克老师:
我在县城教英语
“我来自荷兰,来中国20年了。我最喜欢的中国诗人是白居易。”初冬,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成都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马克再次走进课堂,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马基斯今年53岁,在成都文理学院任教英语17年。当被问及为何与中国和成都结下不解之缘时,马克解释道。 “当我上高中时,我读过一位荷兰诗人的一首诗我了解到远东有一个古老的文明。马克回忆说,他在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学习后,了解到了白居易的故事。这位伟大的中国诗人的作品在远东地区变得更加有吸引力。
1996年,大学毕业后,马克成为学校的助教。此后多年,他工作并旅行到世界各地。 2005年,马克在泰国旅行时,在成都偶然结识了一位美国人。 “他给我介绍了成都的城市景观、美食,我立刻就被吸引了。”马克萌生了学习中文的想法,正在中国寻找机会。
很快,马克只身来到了成都。他在中国逐渐认识了很多外国人,甚至和朋友一起经营了一家酒吧。每当有空闲的时候,马克就会去成都的街头和奴隶寻找美味的食物。火锅、冷锅串烧、川菜……都能吸引他的味蕾。
2008年,马克·c赴成都文理学院任教。很快,他认识了同事陈雪瑶,两人确立了恋爱关系。 2014年,随着成都文理学院迁往成都市金堂县,两人落户金堂。
金堂位于成都市东北部,龙泉山脉横亘境内,中河、淞河、北河在县城汇入沱江。到达金堂后,两人立即被安静干净的县城所吸引。 “我平时喜欢安静的环境,金堂的风格和我家乡的小镇很像。”马克说,金堂四面环河,空气比成都主城区干净、清新,而且主城区交通十分便利,是一座宜居的小城市。
同样是在2014年,Mark和陈雪瑶结婚并搬进了新房。住在金堂的马克喜欢周末爬山。前夕周末,夫妻俩去金堂周边的山里徒步旅行。我们穿着运动服,拿着登山杖,在清晨的阳光下攀登当地的龙泉山,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这股气息,让两人都轻松又愉悦。
除了登山之外,马克还喜欢到周边地区旅游。金堂县城南五凤溪古镇历史悠久。它三面环山,一侧临水。是成都唯一的山城古镇。这些年来,马克一家经常来到古镇品尝美食,游览古街,欣赏美丽的风景。 “几个小时前,我们还去了金堂县怀口镇云顶石城,了解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古城的历史。”陈雪瑶说。
金塘又名“橘子之乡”。位于三溪镇月山社区,现代工业园内占地2300多公顷的柑橘基地,每到金秋时节,都飘荡着橙子的清香。不久前,马克和妻子带着5岁的女儿去橘园体验大自然的味道。 “我喜欢在大自然中漫步,感受收获,感受生命的活力。”马克说。
在中国生活多年后,马克更加喜欢中国、喜欢成都、喜欢金堂。现在,每年到了肚脐老的时候,金堂县委外事办公室等部门都会邀请马克等外国人来华采摘橘子,赏秋色。每年四月,荷兰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都会在成都举办鸡尾酒会等活动,马克对每一次活动都充满期待。 “现在,我学会了怎么吃火锅、怎么炒木耳肉片,也算是半个成都人了。”谈话中,马克的眼里充满了喜悦。
地点:云南大理瑞典农民帕特里克:
享受苍洱湖畔的慢生活
本报记者 张驰
帕特里克在田野里。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在云南大理,洱海之畔,一辆红色货运三轮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司机戴着草帽,提着一篮篮苹果。即使遇到颠簸,他仍继续行驶。车停了下来,有人伸出了手。 “你想尝尝刚摘下来的苹果吗?”听起来是个典型的普通话,但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外国人”。
司机名叫帕特里克,来自瑞典,定居在洱海边的夏沫北村。这是他和家人在大理生活的第四年。 “现在我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兼职务农。”帕特里克在自我介绍时总是喜欢这么说。如今他与大理当地人一起从事生态种植,是家喻户晓的“瑞典爸爸”在社交媒体上。
从地球的另一端来到中国,帕特里克为何选择在大理当农民?
帕特里克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大自然中:在花园里种菜,在湖里钓鱼,或者在森林里采蘑菇。 2015年,一次与大理的邂逅让他想起:“大理的山水很美,也很包容”。最终,帕特里克和他的浅泽于2021年定居大理,成为融入乡村的“大理新人”。
起初,帕特里克遇到了许多好奇的目光。 “走在街上,你会听到当地人说,‘看,来了一个外国人。’”随着聚会的增多,帕特里克一家逐渐结识了很多朋友,有当地人,也有外国人。他们参加不同村庄的聚会,品尝BAI的特色美食。附近正在修建新房子,帕特里克一家也会和村民们一起唱歌。载歌载舞,感受火光生命的 rks。
大理良好的生态和难忘的童年经历让帕特里克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务农。社交媒体上接地气的日常场景,也让他成为了大理生活的“推荐官”。
“这里的土地很好,有机质含量很高。”帕特里克说,近年来,由于身体原因,他开始关注食品成分的健康,进而尝试用生态有机的方法种植芹菜、胡萝卜、土豆等果蔬。
“不使用化肥不仅保护了洱海,也让土壤更健康。”帕特里克说:“就像照顾自己的身体一样,只有健康了,才有力气工作。”一开始,帕特里克的生态农业“笨办法”让村民们难以理解。从耕地、育苗到收割、照料,不费吹灰之力,帕特里克的农场就收获了丰收一年四季,他对土地的坚守也得到了认可。
帕特里克养育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自然的生活。生活在大理,让帕特里克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女儿亲近大自然。 “我们去溪边钓鱼,去森林散步,去农场种菜,去果园摘苹果,学习如何与自然相处。”帕特里克说,希望女儿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脚踏实地”。
在帕特里克的视频中,主角也是笑容纯朴的邻居和他的父亲。在农场工作时,帕特里克记录了和大家一起干活、吃饭的日常生活,向当地人学习农耕技术,还互动有趣的故事:村民请帕特里克吃臭豆腐,他还做了一锅瑞典蓝纹奶酪供大家品尝……视他为“自己人”的村民们在农场的日夜互动。温暖的乡愁在视频已经成为很多人去大理旅游的介绍。
帕特里克的父亲多次来到大理后,也陷入了这里的安逸生活:逛集市、在农场打牛、沿着洱海散步、品尝云南咖啡……“现在我的父亲受到了中国的喜欢,他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的生活,吸引了很多粉丝。”帕特里克说,从漂洋过海寻找风景到在苍耳大地享受“慢生活”,大理让他找到了“家”的感觉。
“现在,我是大理人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