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文化积淀深厚,新的文化生产力加速形成,湖北文化的活力景象是惊人的、深沉的、调动起来的中国文脉。
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暨交易会上,湖北馆以新荆楚风貌、长江潮汐、文化魅力、科技感等鲜明展示湖北文化特色。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宇欣 摄)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农新宇
楚诗怡人,舞醉人成都。
10月8日至9日,原创舞剧《月河变》代表湖北参加在成都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角逐第十八届文华奖。两场演出充分展示了浪漫、奇妙、神秘、神奇、神奇的楚文化。现场气氛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文华奖是国家舞台艺术的最高政府荣誉,每三年颁发一次。此次评选,湖北舞剧《音乐长歌》、楚剧《天更牛传》等五部作品入围最终评选名单,展现了湖北文化艺术的深厚底蕴和蓬勃的现代活力。
“十四五”时期成为湖北文化发展史上罕见的五年。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推进“文明两翼”,加快工商“双引擎驱动”,在精神文化支点建设中注入强劲动力。
巴克是湖北的光环吗?
精神能量汇聚荆楚故乡
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他就站不住脚。 “十四五”期间,文明的力量渗透到荆楚大地,“社会文明程度高”化”显示出更清晰的外观。
五年来,全省思想旗帜引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深入人心,党的创新理论“飞进寻常百姓家”,荆楚文明新空气扑面而来,团结发展的精神能量更加响亮——更加强劲。
红色地标位于荆楚大地,“三大主神”滋养荆楚。 2021年以来,湖北加快湖北革命军事博物馆“三馆一基地”图拉德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公园、郧西片区建成开放。全省大力弘扬和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伟大精神。今年起全国举办“大课、政课”8600余门。
今年6月,湖北发布了“三精神”百佳红色地标榜单。中共五大会址、八七大会会址、拒马起义纪念园、董必武故居、中原军区旧址、洪湖湘西湘鄂革命先烈……百座承载着湖北红色基因血统的红色地标熠熠生辉,人们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凝聚力量。 也提前。
这个角色的每一个典型典范都成为引领前进的灯塔。从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坚守在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到逆行冲锋的快递小哥王勇;从为救落水群众而牺牲的李路玉,到为村民义诊十几年的“候鸟医生”杜荣辉……五年来,湖北有3人(团体)被评为“时代模范”,5人(团体)被评为“好人”。 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丹家坎库库区志愿者写信勉励。一个个像星星一样闪耀的先进榜样,你像平凡而感人的举动,为全社会树立了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值得信赖、学习的道德标杆。
每一个文明阵地都是一个生动的群众传播平台。目前,湖北已在县乡建设三级新时代文明技能(机构、站)。以教民育风筑牢文明建设阵地,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深入人心。
文明城市拍萨成为展示湖北文明形象的亮丽名片。 “十四五”期间文明创建湖北全市取得丰收。黄石、襄阳、荆州、咸宁、竹溪、远安、当阳、老河口、钟祥、嘉鱼、仙桃、天门等12个城市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其数量超过六个城市的总和,位居全国第五。至此,全省文明城市数量增至22个。
长江为何如此喧嚣?
长江文化引发中国语境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激发国家命运,文化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国情要继续创造性变革、创新发展。
荆楚文化是悠久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五年来,湖北迈出伟大步伐、务实行动,在前进道路上保持正气和现代化ng中国语境,奋力前进。
荆楚文化富饶的土地扎根,文学艺术杰作绽放。电影《中国医生》、《我的父亲焦裕禄》、电视剧《功勋》、《外交风暴》、纪录片《金银池八十天》、话剧《屈原》、广播剧《问天》等12部作品荣获“五等奖”奖。《一带一路百科全书》、《马兰的孩子》、《长江文化史》等11个项目荣获 中国优秀出版物奖,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热血与荣耀》等三部重大题材电视剧蜚声央视,不断刷新收视纪录。
高举长江文化旗帜,荆楚千年文化传承不断传承。 “十四五”期间湖北完成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计划项目中,新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个,5个项目入选重大“考古”项目,并连续四年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荆楚图书馆”不断集结,共出版图书631种、767册,被海内外500多家机构收藏。
加强长江文化传承发展,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和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加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等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的创新举措——长江文化艺术季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年,各项活动纷至沓来,奏响了长江文化传承与变革的精彩篇章。长江文化。
文化产业量质齐升,文化新生产力加快发展。 “十四五”期间,湖北文化产业出现“V”型反转,并持续呈上升趋势。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由2967家增加到4213家,位居全国第六位;主营业务收入从3796亿元增长至535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9%。新业态文化收入从1027亿元增长到196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6.7%。
湖北朋友为何遍布世界各地?
欢乐之地“诗与远方”之美日日升起
看国宝、赏编钟乐舞、赏中秋之夜……今年国庆节期间,湖北省阿尔博物馆再次成为一流的参观地点。 8天小长假期间,每日预约均爆满,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6万人次。日均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7%。
是湖北弘扬文化惠民、打造动人心魄的“诗与远方”的生动火热范例。
五年来,全省文化基础设施更加紧密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细化惠及群众,文旅融合激活美丽湖北,文化惠及人民、保障人民生活。
文化惠民、提质增效。省博物馆三期、根部“四馆三地两中心”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共有119个公共图书馆、126个文化中心、245个博物馆、63个美术馆、39个无条件文化中心全省建成数字农家乐2.3万余套。加快发展15分钟公共圈层文化服务。各级文化单位定期开展惠民文化活动5.5万余场,组织公共卫生电影放映146万余场次。人民文化感受、幸福感不断提升。
“湖北,挚友”誉满全国,“诗远方”相契合。湖北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本厚重的书、一首热情的诗、一座沃土的花园、一座通达的桥梁。 “五张金名片”,我省囊括主要文化旅游资源,推出“神武峡”、“红黄红”两大文化旅游轴。知音湖北全球推广计划启动,选定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世界武当太极大会等节庆活动。湖北风景秀丽他和人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游客的欢迎和陶醉。
2025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4.36亿人次,同比增长14.68%,旅游综合收入4548.83亿元,同比增长16.02%。预计年底将突破“万亿”大关。
回顾“十四五”,湖北文化建设的画卷令人印象深刻。是荆楚千年文化底蕴的积淀,也是湖北重生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展望“十五五”,湖北坚定信心,勇担支点使命,认真落实文化变迁方针,精心发展旅游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打造文化名城,为湖北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交出一份合格答卷。